Skip to content

Uber Eats首推App「逛夜市」,能挺過外送3大難關?全球舵手首度來台解答

11月5日,外送平台Uber Eats宣布攜手台北市寧夏夜市,簽約外送獨家合作,消費者打開App,就能逛起「線上夜市」。這是它進軍台灣3年,繼與餐廳、超商、超市的合作後,又一里程碑。

這天,Uber Eats全球負責人德羅格(Jason Droege)現身寧夏夜市拍攝行銷短片,首次來台灣的他告訴商周記者:「出乎意料,台灣外送市場業績太驚人了,我說什麼也要來一趟!」

幾乎同時間,美國母公司Uber發布業績,卻形成強烈對比。根據財報,今年第3季單季虧損超過10億美元(約合新台幣300億元),今年累計虧損已超過新台幣兩千億元。事實上,今年5月上市後,Uber歷經股價、市值暴跌等挑戰,今年以來已裁員上千人止血。

母公司壞消息不斷,Uber Eats成為集團內的小金雞,它是Uber所有部門中營收成長最快,今年第3季營收約新台幣192億元,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64%,目前占Uber整體營收約16%。

成立短短5年,它挾帶Uber的科技優勢,比其他外送業者擁有最佳路徑的大數據資源庫,迅速拓展全球36國、超過350個城市。現在它不僅外送餐點,也開始送生鮮食品、日用品等,是少數跨足多領域的外送業者。

然而,相較多數外送業者聚焦在餐飲,或是透過購來併拓展市場,強調科技應用的Uber,發展外送生意強調的是深度連結,因此,它不走購併模式。比如,它想和商家的POS系統連結,成為科技夥伴;在用戶端,推出會員訂閱制,讓消費者可同時使用叫車和外送優惠服務。

這代表,它想打造外送生態圈,建立競爭門檻,勢必得負擔更多投資成本。

眼前,它正面臨3大關卡:遲遲未能獲利,共享經濟被視為泡沫化,投資人是否埋單?再者,強調與餐廳深度合作,但偏偏不少餐廳開始抗議平台抽成過高。最後,外送員爭議未解,恐將成為進入新市場的障礙。

面對商周的提問,德羅格強調,外送是人類消費習慣的變革,未來什麼東西都可以送,「但大家對外送的疑慮,都太簡化且極端。」

首先,關於共享經濟是否泡沫化。Uber是共享經濟始祖,由於該模式牽涉到的是多方合作與分潤模式,平台方為了吸引消費者,祭出大量補貼方案,這過程,多數業者仍很難找到穩定獲利模式,使得外界評論:共享經濟將泡沬化。

德羅格認為,就是因為共享經濟運作牽涉角色多,Uber Eats又多加了餐飲業者,光是要取得多方平衡,複雜性就相當高。比如:怎麼保障同類型的餐廳業者,不會被彼此吃掉生意?怎麼讓外送員都能接到對的單?這得仰賴科技解決。

「我們已經找到獲利模式,前期的投資和補貼都在掌握中。」德羅格表示,18個月前,Uber Eats在100個城市是獲利的,當時拓展城市約220個,約占一半。他說,補貼對Uber來說只是權衡之計,下一步,平台要比拚的是系統串接能力,屆時更能彰顯Uber的優勢,「所以我不必擔心沒了補貼,就會失去消費者。」

至於餐飲的高抽成問題,根據《路透》報導,最近在美國,越來越多中小型餐廳,希望平台能降低30%的傭金。漢堡店Bareburger集團執行長Euripides Pelekanos更說,與平台合作成為「必要之惡」,這讓獲利下降,該集團預計在2年後,擺脫外送平台,自建外送App。

在台灣,餐飲業的組成以中小型餐廳為主,衝擊面更大。台灣餐飲POS系統新創iChef曾做過財務試算,只要一家店的外送營收占比超過總營收的3成,就會開始侵蝕獲利。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認為:「外送平台來襲,會嚴重打擊中小型餐廳業者,未來街邊店將倒1萬家。」

難道平台不能降低抽成嗎?德羅格說:「重點不是聚焦在數字,而是餐廳要怎麼迎接這變革。」他說,包含平台方、餐飲業者,所有人都在這場外送商機的前半端,後續的長遠合作,還得雙方磨合,「目前不應斷定,平台要抽成少一些,我們也尚未獲利,不是嗎?」

那麼未來,平台抽成就會下降嗎?他說,無法保證,「因為平台也得生存。」他補充,目前該平台大部分的餐廳,經營狀況良好,平台每月活躍使用的餐廳家數有38萬家,是去年合作家數的1倍。「如果真的有什麼巨大的獲利問題,不會有那麼多餐廳想合作。」

他坦言,過去平台花較多時間和連鎖業者討論發展策略,現在,他們也正在與中小型餐飲業者積極對話,比如:怎麼調整餐飲品項?怎麼擬定外送策略?「所以這並不是簡化的談抽成數字,而是我們怎麼一同做起外送生意。」

為了提供餐飲業者額外收入,目前許多外送平台都大力推行「虛擬廚房」策略,也就是無實體空間、專做外送生意的餐廳。德羅格認為,未來的決勝點在於數據分析。事實上,相較其他業者,Uber Eats聘用大量數據分析師,更樂意分享數據,比如消費者面貌和習性,這幫助業者在拓展線上生意時,更能切中消費缺口。

最後,針對台灣最近吵得火熱的外送員權益問題,日前政府認定,Uber Eats與外送員為雇傭關係,亦即視為內部員工,人事成本勢必提高。對此,德羅格回應:「與各地政府擬定合適法規,是我們能走的路,不過大家的討論核心,仍得聚焦他們的工作保障問題。」

言外之意是,不能忽視外送員對自由和彈性的工作嚮往。他解釋,目前平台大部分的外送夥伴,一週工作時數是10小時以下,也就是說,多數人是利用零碎時間打工,採兼職模式、且有正職工作。因此,面對新經濟平台,得有全新的適用法規,才能雙贏。

從商業模式到合作方的種種難關,德羅格說,這是人類生活變革過程的過渡期。他眼裡的外送經濟,還有無限可能,最近,該平台與米其林廚師合作開線上餐廳,還做起課程,開設烹飪體驗活動,「未來還會有更多新模式產生!」

原文網址:http://bit.ly/2JSItHZ

Leave a Reply